三弦

三弦、旧称弦子,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民族乐器,琴体修长、简洁大方。大三弦(又名书弦)总长约为120厘米,其琴杆大概占71厘米;小三弦(别称曲弦)全长约100厘米,琴杆也较短,很适合儿童学习。三弦共鸣箱俗称琴鼓,双面蒙蟒皮,声音浑厚清亮,非常独特,故有“三尺檀龙”的美誉。

因为同时具备指板絃樂器的构造特点和手指直接触弦的弹拨乐演奏特点,三弦技法相当丰富,双手十指均有参与。弦的张力对每一下落的指尖都报与微妙的按摩,这种按摩对大脑的发育发展、调配调节具有无与伦比的功用。千古文化修养讲究琴、棋、书、画,琴居首位,而明清两朝数代皇亲贵族、文人雅士,多习三弦,这绝非没有道理。三弦音域宽广,音音相通、无阻无碍;而轮、滚等技巧更赋予缀点成线的旋律以酷似人声而极具感染力的歌唱性。

相传三弦由秦时鼗鼓发展而来。从北京房山云居寺辽代(907–1125)的三絃樂舞砖雕、四川广元罗家桥宋墓的三絃樂工石刻来看,此器至少在千年前已广泛流传。据研究,三弦于金元时期多用于诸宫调、散曲、南北曲、弦索调的伴奏;于明朝多用于昆曲、秦腔、梆子等的戏曲伴奏;于清代则扩展到用以北方书弦伴奏的单弦、京韵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以南方曲弦伴奏的评弹、南音等。

与伴奏音乐不同,由清帝后裔亲传的《弦索十三套三弦谱》展示了“清新别致、细腻流畅、潇洒飘逸、典雅端庄”*而结构规模宏大的纯器乐曲。较之其他古典与民间音乐,此三弦传统艺术“更原始、更完整、更古朴,更丰富、更广阔、更富生命力”**,也更值得后人继承学习。

*谈龙建—三弦教授、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感想与拙见”,《清故恭王府音乐—爱新觉罗·毓峘三弦传谱,谈龙建整理》 ,人民音乐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八月。
**袁静芳—音乐学家、原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现佛教音乐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上书序,此文重刊于谈龙建记谱整理的《三弦套曲—弦索十三套三弦谱,爱新觉罗·毓峘传谱》,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二0一四年九月。

高艺真

语言国语,英语
天津音乐学院三弦专业副教授;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访问学者;中国民族管絃樂学会理事及三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央音乐学院三弦与音乐学双专业学士、三弦硕士;自二000年考入该院附中至二0一四年研究生毕业,始终受教于三弦艺术家、教育家、古典音乐活态传承之开拓者、博士生导师谈龙建教授。后又拜师于曲艺三弦艺术家、当代「三弦圣手」韩宝利先生和音乐学家、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张伯瑜教授。

曾获第十届中国金钟奖三弦第一名,也是有史以来此最权威音乐比赛独一无二的三弦专业最高获奖者;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弹拨乐比赛演奏家组金奖;被聘为《华乐大典·三弦卷》编委;《新编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社会艺术考级系列教程·三弦》编委;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新中国器乐乐种传承发展研究」课题组专家。于《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北方音乐》等学术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主持「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及多项「天津音乐学院科研项目」;并曾举办「弦索遗韵—爱新觉罗·毓峘三弦传谱」系列传承音乐会、「竹溪辞」、「弦之旅」、「弦舞艺幻」等独奏音乐会及讲座。

作为一位活态传统音乐的优秀继承人,高的演奏风格迥异于世。听其《普庵咒》、《月儿高》等文曲,心静如水、气定神闲,感佛性而生悟、念星空而脱凡;听其《将军令》、《海青》等武曲,心潮如浪、气屏神凝,尊天威而尚德、循道法而适变。高艺真的音韵节律变化非常丰富,徐而不散、疾而不乱,柔曼而不赘、刚劲而不迫,分寸得度、纵合自然。她手不出磨耳之音、污心之乐,身不带浮华之风、造作之形,是当代国乐演奏家中不可多得的典范。

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