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絃

三絃、舊稱絃子,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傳統民族樂器,琴體修長、簡潔大方。大三絃(又名書絃)總長約為120釐米,其琴桿大概占71釐米;小三絃(別稱曲絃)全長約100釐米,琴桿也較短,很適合兒童學習。三絃共鳴箱俗稱琴鼓,雙面蒙蟒皮,聲音渾厚清亮,非常獨特,故有“三尺檀龍”的美譽。

因為同時具備指板絃樂器的構造特點和手指直接觸絃的彈撥樂演奏特點,三絃技法相當豐富,雙手十指均有參與。絃的張力對每一下落的指尖都報與微妙的按摩,這種按摩對大腦的發育發展、調配調節具有無與倫比的功用。千古文化修養講究琴、棋、書、畫,琴居首位,而明清兩朝數代皇親貴族、文人雅士,多習三絃,這絕非沒有道理。三絃音域寬廣,音音相通、無阻無礙;而輪、滾等技巧更賦予綴點成線的旋律以酷似人聲而極具感染力的歌唱性。

相傳三絃由秦時鼗鼓發展而來。從北京房山雲居寺遼代(907–1125)的三絃樂舞磚雕、四川廣元羅家橋宋墓的三絃樂工石刻來看,此器至少在千年前已廣泛流傳。據研究,三絃於金元時期多用於諸宮調、散曲、南北曲、絃索調的伴奏;於明朝多用於崑曲、秦腔、梆子等的戲曲伴奏;於清代則擴展到用以北方書絃伴奏的單絃、京韻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以南方曲絃伴奏的評彈、南音等。

與伴奏音樂不同,由清帝後裔親傳的《絃索十三套三絃譜》展示了“清新別緻、細膩流暢、瀟灑飄逸、典雅端莊”*而結構規模宏大的純器樂曲。較之其他古典與民間音樂,此三絃傳統藝術“更原始、更完整、更古樸,更豐富、更廣闊、更富生命力”**,也更值得後人繼承學習。

*談龍建—三絃教授、中央音樂學院博士生導師—“感想與拙見”,《清故恭王府音樂—愛新覺羅·毓峘三絃傳譜,談龍建整理》,人民音樂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八月。
**袁靜芳—音樂學家、原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主任、現佛教音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上書序,此文重刊於談龍建記譜整理的《三絃套曲—絃索十三套三絃譜,愛新覺羅·毓峘傳譜》,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二0一四年九月。

高藝真

語言國語,英語
天津音樂學院三絃專業副教授;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訪問學者;中國民族管絃樂學會理事及三絃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央音樂學院三絃與音樂學雙專業學士、三絃碩士;自二000年考入該院附中至二0一四年研究生畢業,始終受教於三絃藝術家、教育家、古典音樂活態傳承之開拓者、博士生導師談龍建教授。後又拜師於曲藝三絃藝術家、當代「三絃聖手」韓寶利先生和音樂學家、中央音樂學院博士生導師張伯瑜教授。

曾獲第十屆中國金鐘獎三絃第一名,也是有史以來此最權威音樂比賽獨一無二的三絃專業最高獲獎者;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彈撥樂比賽演奏家組金獎;被聘為《華樂大典·三絃卷》編委;《新編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社會藝術考級系列教程·三絃》編委;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新中國器樂樂種傳承發展研究」課題組專家。於《天津音樂學院學報》、《北方音樂》等學術期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主持「天津市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及多項「天津音樂學院科研項目」;並曾舉辦「絃索遺韻—愛新覺羅·毓峘三絃傳譜」系列傳承音樂會、「竹溪辭」、「絃之旅」、「絃舞藝幻」等獨奏音樂會及講座。

作為一位活態傳統音樂的優秀繼承人,高的演奏風格迥異於世。聽其《普庵咒》、《月兒高》等文曲,心靜如水、氣定神閒,感佛性而生悟、念星空而脫凡;聽其《將軍令》、《海青》等武曲,心潮如浪、氣屏神凝,尊天威而尚德、循道法而適變。高藝真的音韻節律變化非常豐富,徐而不散、疾而不亂,柔曼而不贅、剛勁而不迫,分寸得度、縱合自然。她手不出磨耳之音、汙心之樂,身不帶浮華之風、造作之形,是當代國樂演奏家中不可多得的典範。

報名